近期一则“129元‘智能助听器’导致母亲听力恶化30%”的新闻登上热搜,揭开了劣质助听器市场的冰山一角。调查显示,市面上至少15款标榜“智能降噪”的廉价助听器实为无医疗器械资质的劣质扩音器,甚至存在“一证多用”的荒唐现象—四款不同品牌的“601耳背式助听器”竟共用同一注册号,价
格从98元到304元不等。这些售价仅百元左右的“助听器”,多数是小作坊用手机喇叭零件组装而成,不仅无法还原清晰的声音,反而会将环境中的噪音、电视声等一并放大,被医生痛斥为“声音搅拌机”。更
令人忧心的是,这些劣质产品比例高达70%,意味着每卖出10台助听器,就有7台是劣质“声音放大器”。它们存在严重技术缺陷:
-
频响范围局限:多在200Hz~4000Hz,无法还原“s”“sh”等高频辅音,而言语清晰度恰恰依赖这些高频成分
-
降噪性能低下:优质助听器降噪率普遍超60%(高端机型达85%),而低价产品不足30%
-
加速听力损伤:美国听力学学会(AAA)研究证实,无降噪功能的助听器会迫使老人持续调高音量,导致内耳毛细胞过度疲劳,听力下降速度可达正常情况的2-3倍
心理因素加剧了这一危机:许多老人出于“怕被说老糊涂”的心理,宁愿偷偷网购“隐形助听器”,也不愿让子女陪同去正规机构验配。一位老人坦言:“我听不清,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老了。”这种心态导致劣质助听器退货率不足5%—老人们往往忍耐不适,等发现听力严重受损时已无法挽回。
2. 权威助听器选购指南
2.1 专业验配:不可省略的第一步
助听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,其验配和使用必须遵循严格的医疗规范。广东省药监局在2025年“全国爱耳日”特别提醒:购买佩戴助听器前应经过专业的检查及听力测试,并在医生或专业验配师指导下使用。专业验配流程包含三个关键步骤:
-
全面听力评估:通过纯音测听、言语测听、耳道检查等确定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
-
个性化机型匹配:例如极重度听力损失需大功率耳背机,轻度损失可选小巧耳内机
-
精准参数调试:依据听力图配置频响曲线、增益等参数,确保舒适清晰
-
真实场景试戴验证:优质服务机构如西嘉助听器会带用户前往商场、公交站等环境,模拟日常对话,根据反馈再次调试,确保各类嘈杂场景下都能听得清晰。
2.2 资质核查:安全购机的双保险
产品资质认证:
-
认准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(格式通常为“国械注准XXXXXXX”)
-
购买前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(www.nmpa.gov.cn)-“医疗器械查询”,输入产品名称或注册证号查询真伪
-
警惕“治愈耳聋”“根治耳鸣”等虚假宣传
销售企业资质:
-
查验商家是否持有《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》
-
优先选择线下实体店,核实店铺《营业执照》及医疗器械备案信息
-
避免通过个人微信、短视频平台私下交易
3. 避坑全攻略:四大风险应对策略
3.1 警惕低价陷阱
-
识别伪劣产品:售价低于300元的所谓“助听器”多为简单的声音放大器。专业检测显示,这些产品频响范围多局限在200Hz~4000Hz,而言语理解所需的高频区(4000-8000Hz)补偿严重不足
-
拒绝“一证多用”:查验注册证时留意是否存在多个品牌共用同一注册号的情况。有调查发现四款不同品牌产品竟共用同一注册号,价格差异达3倍
-
留存消费凭证:索取并保存发票、电子交易记录及完整产品包装,确保产品信息与注册证一致,这是后续维权的关键证据
3.2 拒绝“无需验配”的虚假宣传
-
揭穿营销话术:对宣称“即戴即用”“万能机型”的产品保持警惕。助听器作为医疗器械,必须根据个体听力损失曲线精准调试
-
警惕APP自主验配:许多电商品牌推崇“手机APP自主验配”,但这无法替代专业设备进行的纯音测听、言语测听等系统评估
-
验证验配师资质:正规门店验配师应具备《国家四级/三级/二级助听器验配师》证书。如西嘉要求验配师每年接受365小时以上技术升级训练
3.3 识破“通道数内卷”骗局
部分品牌以“百通道”为营销噱头,实则夸大其词:
-
理性看待通道数:主流助听器通道数多在12-48通道,已能满足日常需求。通道数仅影响声音处理精细度,不代表越多越好
-
关注核心性能:降噪算法、言语增强、环境自适应等芯片综合性能比单纯通道数更重要。例如西嘉飘随行IX搭载的IX音聚平台,经临床验证可使言语理解能力提升22%
-
查验认证标识:进口助听器通常经过FDA或CE认证,参数标注更为严谨可靠
3.4 避免“安静环境试听”误区
-
坚持多场景测试:在安静房间听得清不代表能应对真实生活环境。优质服务应包含嘈杂环境测试环节
-
模拟日常交流:测试时应模拟与家人朋友的对话场景,特别是多人交流情境
-
验证降噪效果:重点考察在菜场、公交车站等背景噪声较大环境中,助听器能否有效分离人声与环境声
4.听力健康与责任消费
我国约有1.2亿老年人面临听力损失困扰,但相当比例人群因使用劣质助听器而承受着本可避免的二次伤害。听力损失的影响远不止于功能下降—它会导致情感与社交能力缺失,进而引发认知能力下降,显著提高老年自闭症风险。因此,选择合格助听器不仅关乎个人健康,更是一项社会责任。
监管与行业新动向值得期待:随着全国首个助听器验配标准的发布,行业正迈向规范化。部分品牌已推出“扫码验真”功能,建立信任背书。
特别提醒:当发现家中老人突然调高电视音量或回避交流时,请耐心劝导并陪同至专业机构检测。
助听器市场正经历“严监管建立信任、新传播破除误区、高科技重塑体验”的深刻变革。在这个进程中,都将推动行业向更透明、更专业的方向发展——毕竟,让1.2亿老人重获清晰“声”活,不仅是门生意,更是一份责任。